□ 柒陆/文 网络图
“‘进洞像龙,出洞像凤。凤生百子,百子成龙。’打一个动物,这个我知道,是蚕!”2月14日,沃尔玛超市中,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着超市的猜谜活动。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元宵,即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中,亦称为“上元节”,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解题。而福鼎旧时,每至中秋夜,则是每间饼店必有灯谜,奖品为月饼。
近两日,为了迎接元宵佳节,许多地方也纷纷开始猜灯谜送小礼品的活动,浓厚的节日氛围渐渐弥漫开来。除了猜灯谜、吃汤圆等“常规操作”,在旧时福鼎,还有着许多特色民俗活动,跟着小编一起来重温往日的一些民俗风情吧。
“张灯”风俗
旧时候,元宵节至时,各大庙宇都会上演一场灯会,彼时张灯结彩,花炮燃放,热闹异常。马灯、鱼灯、龙灯……民间艺人往往早就做好准备,在元宵节时一展拳脚。当元宵节至,他们就沿街打灯,傍以宣天鼓乐,挨家挨户庆贺,吸引人潮涌动,沸反盈天。
“元宵游马灯,家家喜盈盈。马首生辉映,年年保丰登。”元宵夜的马灯被称为“风调雨顺灯”,寓意着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前岐的马灯舞,也称“竹马”,是用竹篾编制成道具“战马”。马灯表演有着“马到成功”的美好寓意,深受群众喜爱。
店下屿前鱼灯、秦屿鱼灯、翁江鱼灯,在福鼎并称“三大鱼灯”。旧时,“鱼灯打到哪里,哪里就有平安”,凡滨海渔村,在春节到元宵期间,都会迎来一场打鱼灯,每逢鱼灯来时,村里头人都会点上香案前来迎接并燃放喜炮。
舞龙灯也是元宵灯会的一大看点,古代是正月自十二日起打至十七日止,其中因正月十五即“正日”最为热闹。龙藏珠、搭龙厝……民间艺人往往花样百出,舞得群众高声喝彩。
同时,元宵之夜,往往各家还都会悬灯门首。早些年,福鼎本地挂着的还都是由民间手工作坊制作的竹编灯笼。竹灯笼以细篾作骨架,制成圆桶形,上下留圆洞口,下洞口较小,上洞口较大。外糊具有防水功能的蜡纸,玲珑通明,可见到细篾格子。另外制有一圆饼状小木板,中间钉上铁钉以插烛。张灯时,将红烛点燃放在圆板上,再将灯笼套上,待张挂时提起即可。竹灯笼外绘有不同的吉祥图样。
搬铁枝闹元宵
搬铁枝闹元宵是福鼎群众最有份量的节日内容之一,已延续了几百年。据沙埕铁枝老艺人们介绍,从乾隆年间开始,每年农历元宵节期间,即正月十三至十五,沙埕渔民就有迎春接福的搬铁枝民俗活动,以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元宵佳节夜幕降临时,万家灯火与明月交相辉映,礼花齐放,人流如织,热闹非凡,铁枝精巧的造型、多彩的灯光,把春节民俗活动推上高潮。
除了沙埕之外,以前桐北、桐南还会和城里赛铁枝。过去不管是从南门、城里、北门或是哪里出发,都要先抬到街头顶,再从街头顶抬到南校场集中,铁枝中有真枝和假枝,此时观众就要猜猜哪些是真枝,哪些是假枝,而后当场拆掉假枝留下真枝,由观众评判表演人员的过枝是否巧妙。
畲族“做十五”
福鼎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往往在元宵节时,畲族同胞会以举办歌会的形式欢度元宵佳节。这一天,满山遍野飞扬起畲族人民欢快的歌声,盘歌持续至日暮才停。
太姥山后山下磻溪临水后畲宫也是畲族群众元宵聚会盘歌的歌场之一,为太姥山风景区增添了独特的畲族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畲族同胞一般还会在十五那天晚上拿着灯笼到祠堂宫庙转一圈回来,然后挂到自己家里。十五晚上开始挂灯,到二十晚上把灯笼摘下来,以示春节、元宵两个节日结束。
除了元宵挂灯外,吃“元宵”也成为畲族元宵佳节不可缺少的一项习俗。畲族同胞在元宵这天会亲手制作“元宵”供全家食用。元宵即“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